□周昱麟 文/摄 历史源流与村落概况 桂林七星区朝阳乡岩前村委的竹桥村,地处桂林市正东,漓江东面的朝阳乡境内,距市中心约5公里,旧时村边曾有跨溪竹桥一座,遂得名竹桥村。 从地理位置上看,竹桥村北接金鸡岭,南面有朝阳河在宽阔的田野里蜿蜒流过。该村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南有朝阳河与东干渠,西有古灵剑溪支流(现已修为排水渠)。 远山环绕群峰,东侧为尧山、乌岭和人窝岭连接长峰林,西南是信息产业园区。旧时是凤凰岭和西家岭墓葬地。西为张家山和城市东二环路。村前有藕塘,用于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水。村中排水系统完善,从美学上说,山环水抱的竹桥村符合传统村落选址条件。 由于社会发展,近年来新修的芳香东路自西向东从竹桥老村边经过,可直抵乌岭隧道,连接航天工业学院和电子科大两所大学。 村中老一辈人说:过去,无论是进京赶考,经商贩运,走亲访客或扫墓祭祖的,经过竹桥,均怀敬诚之心。一为敬竹桥为风水宝地,二为敬竹桥村马王庙中马王爷,庇佑平安顺利。竹桥从前又称下马桥,因凡进村骑马、坐轿路过的人,来到桥前均要下马步行过桥。村旁原有旧时达官贵人墓多座,近旁邻尧山王陵墓葬区。村东侧群山南北走向,山后为湘桂古道。从前,从竹桥东去,经岩前村,爬乌岭古道(又称百挺),或沿窝岭古道,出走湘桂古道,可北上入京。古道有两条,一条通往灵田镇长岗岭,转去兴安县高尚、湖南道县方向:一条通往灌阳洞井瑶族乡,出恭城去湖南江永方向。 旧时桂林学子进京赶考,先由水东门出城,家人送至三里店,走到马王庙,多进庙燃上三炷香,祭拜许愿,乞求保佑登科高中。之后,打尖吃晌午休憩,或添足马料,方再启程。至今,民间还流传有从前学子进京赶考的诗歌: “朝辞桂城唱离歌,午歇(马)王庙初渡河(过竹桥)。 游子远向京都去,愿主金甲洒婆娑。” 据竹桥村老人协会负责人、时年64岁的秦有喜介绍:竹桥村有150多户,1400余人。主要有秦黄陶沈四大姓,均为汉族。其中又以秦姓为主,人口占本村70%以上。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生、九十岁的秦三保老人说,秦家的祖先是明朝从江西过来的,沈家是从湖南过来的。秦家曾出过进士2人。相传先祖来此最早的有两家以上。其中可追溯到先祖秦宗贵,其后人所排字辈为:仕、国、大、钟、日,绍、先、光、润、远,耀(跃)。另一先祖名秦子富,后人排的字辈为:子、仲、福、他、国,广、益、凤、义、合,美、玉。村人至今保留着汉族的传统文化风俗,语言为桂北平话。村子分为两个村民小组,各组口音略有差异;而其音色及说话的韵味,与湘南、赣南和粤北有诸多相似之处。 53岁的村民陶顺有说:本村陶家跟平乐陶家,还有雁山大埠乡的,全州也有个陶家村,是同一个家族的,都晋代陶渊明的后人。祖籍山东陶县,渊明有个儿子是个将军,唐朝时到昭州来平乱,其后人留了下来。清康熙年间从全州过来,马王庙前捐钱的碑文上有记载。老太公陶顺诗是秀才,他有四兄弟,陶顺诗、陶顺文、陶顺光、陶顺秀。陶家来了几百年了,现在还有好多清代的祖坟。康熙、道光年间的都有。解放前闹瘟疫之前有三四十户200多人,现仅有3家人20余口。马王庙建于明初。听父亲说,前些年曾有外地的陶氏来联宗,没找到人。原来有家谱的,文革时破“四旧”烧去了。 先民到了这里,见水秀山清环境优美——— 村前有朝阳山和凤凰岭,溪流常年未断,风光秀美,田园广阔,宜家宜居,就在此开荒种田兴建屋舍和庙宇,伐竹在小溪上搭建起竹桥,定居下来。 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物 一、历史悠久的庙会 据考,竹桥村西凤凰岭(现信息产业园内)的马王庙,兴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桂林市仅有的保存完好的马王庙,迄今有六百五十余年了。 常言道:“你晓不晓得马王爷三只眼?”马王爷即马神,一般俗称马王爷,在民间是一个镇压邪恶,伸张正义的凶悍之神。古时候征伐战事频频,马匹在军事和交通运输上作用重大。因此,几千年来,历朝历代官府和民间每年或每季都要祭祀马神,这早在《周礼》上就有记载。 与中国北方不同,北方民间乡村城镇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三举办马神庙会,祭祀马王爷。一些有车有马之户,在门口和大车上贴上“车行万里路,人马保平安”的联语,企盼劳动生活安定吉利。 而竹桥村民不仅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举办马王爷庙会,且历来在农历的二月、六月和九月十九的三个“观音诞日”,也赶庙会纪念马王爷。每逢九月二十八马王爷的生日,全村家家放鞭炮敬马神。桂林附近阳朔、荔浦、平乐、灵川等地甚至湖南和海南的人都来赶庙会,“敬神,娱神”。四方香客云集,商贾辐辏,彩幡飘拂,红男绿女,吹拉弹唱。家家扶老携幼,请亲邀朋。来客当天无论去到哪家,都有好酒好菜招待。76岁的沈连生老人说,当天除了舞狮子耍牌灯还要请戏班子唱彩调,戴面具跳神。本村的牌灯是全市有名的,近两年正月天竹桥村的女子牌灯队还曾到七星公园参赛。跳神其实是傩戏表演,边跳边唱须唱出72种神来,唱不出的不准摘下面具。 年届八旬的黄满贵老人说,民国三十七年那年好热闹,摆了50多桌酒。白天唱了戏晚上还请道士和尚来打太平醮,放焰口,在村边的小溪放了几十只纸折的小船,船上点着蜡烛,十分壮观。从前庙里有个号称乾廉大师姓洪的80多岁的老尼在主持,10多年前过世了,村民和市里一些好心的居士就把庙看守打理起来,保护得很好。2007年初还募捐了9000多元将古庙重修了;可惜,在粉刷墙壁时将庙里三面墙上原有的古代壁画涂抹掉了。 除了敬神供神,马王庙还是村人的集会场所。平时村里有什么大事,村民们都到庙里来商议解决。一者地方宽敞方便,二者有“马王神见证”,凡人不敢欺心。 长约20米、高约6米的马王庙有前殿和后殿,前殿中供奉有重塑金身的马王爷。端坐平台之上,神态庄严而威武。扶正惩恶,主持公平正义的马王爷,民间又称灵官(仙官)马元帅、马明王,生来有三只眼,与赵公明、秦琼、关公一起被誉为道教护法神四大元帅。 前年的六月十九(公历7月21日),笔者曾去赶过庙会。 当天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就聚集在马王庙前的大樟树下,有卖凉茶和米粉的,有摆开牌桌打扑克和字牌的。一阵咚咚锵锵钟鼓声从庙里传出来,村民和游客纷纷进庙来烧香,给马王爷和观音菩萨行礼许愿,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时近正午,烧香拜祭过马王爷后是歌会,竹桥村人平时劳作之余喜唱山歌,庙会到了后来通常成了歌会。村里最出名的歌手是年近80岁的青嫂,曾在市、县级的各种歌赛上拿过奖。她一开口便唱: “讲你听来说你听,城东有个竹桥村,村前有座朝阳山,那边就是凤凰岭。若是烧火煮锅饭,家家能见山冒烟。” “我家就在竹桥村,四周团围一片田。田头又是山连山,好像青龙盘旋舞,日月穿梭在中间。” “鸟山鸟多飞万里,竹桥一座连成垌。大队人把庄上过,几匹马往水里冲。” 村民解释说:朝阳山,在村前2公里的田垌中间。山高百余米。虽不高大,从北侧眺望,阳气冲天。四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山形突兀俊美。每日迎来村庄的第一缕朝霞。那鸟山、庄上和水里都是村名,万垌指附近的万垌寺,过去竹桥村这一带是千百亩的沼泽湿地,又有朝阳山、凤凰岭作屏障,地势险要,从前朝廷的军队征粮收税,都不敢进村来。 “什么都可以唱,条条路都是歌,我三天六夜唱起去!” 青嫂兴头来了,又唱道: “天天来客我喜欢,朋友多了我不烦。若还来到没有菜,买点猪肉炖猪肝!山歌越唱心越开,井水越挑越有来。逢人就把衣袖巻,阿婆唱到白发来。管他白发短或长,平常不与哥商量。锅里没得隔夜米,叫化不要你来当。” “一年总是种地天,来来往往又一年。清水河边回头看,人老不能转少年!唱歌想唱唱情歌,不唱情歌不快活。盖瓦要盖墙头瓦,不盖墙头鸟絮窝。柑子圆圆心里甜,镜子圆圆照少年。少年照起瓜子脸,妹子只看没得连。” “这可是风流歌了,哈哈!”歌声笑语此起彼伏,把庙会推向了高潮。 二、古碑、古井、古树、古建筑和传统民俗 红墙碧瓦的马王庙,大殿门内外至今保留有清朝嘉庆十六年(1821),咸丰元年(1851),同治三年、九年,及光绪八年(1882),村人集资重修马王庙的石碑。 庙门两边有两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樟,树冠亭亭如盖占地亩余,树高三四十米,枝杈飞舞如虬龙。村民们自豪地说,这五六百年的古庙古樟是镇村之宝,一年四季,村里每天都有人“值班”看护它们。 村人说,全村尚有明清风格古建筑百余座,从西北向东南呈缓坡状规整排列。 村头有秦氏宗祠一座,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后于2000年前后崩塌,现存遗址。有碑刻两块。村里石板路纵横交错,另有咸丰六年重修古楼碑记一块。古楼现仅存遗址。 村内原有古井三口,现存一口。为清宣统三年建成。有民国十六年碑记一块。田间地头泉眼密布,为下地劳作的村民解渴驱热。水质优良且甘甜,为村子的养牛水源。 除了历史悠久的庙会,九十岁的秦三保老人说,旧时,村里请有师傅来教武馆,徒弟要打起矮桩,练习马刀。每年大年初六至初九,舞狮子,耍牌灯,去定江的几个村走众亲。平时每五年办一次大会期。记得民国三十七年办的大会期,村里摆了六七十桌,好热闹。上世纪的1986年,他们的狮子队还去灵川的三个村子住了三夜呢。 经济与物产 该村有良田三四百亩,水旱无忧。历来以农耕为主,主产水稻,副产莲藕、马蹄等作物及养鱼。所产的莲藕,味道粉面好吃;马蹄甘甜无渣,闻名乡里。 竹桥村旧时毛竹葱郁,金竹遍地,盛产竹笋和茭笋,成为本地的佳肴美品。 因地下水资源丰富,田间地头泉眼密布。村内原有古井三口,现存一口。为清宣统三年建成。有民国十六年碑记一块,旁有石盆、石砣。井水甘甜,除了生活饮用,用于磨豆腐和发豆芽。取古井的水发出的豆芽清甜爽口,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新老顾客,簇拥在古井边购买豆芽,品尝井水。 现经济形式多样化,除了农耕,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人也不少。村民生活日渐小康,成为七星区长寿人口比例较高的村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