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雁山区柘木镇东开村:一个被枇杷改变的贫困村

 

    被拍出5000元高价的美果王。记者刘健 摄

    雁山区副区长莫运珍为“东开枇杷”直播带货。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李康 欧婷

    雁山区柘木镇苏家村委东开村种植枇杷已经有百年历史,但过去由于诸多因素限制,枇杷种植并未形成规模产业,没有给村民们带来良好的收益,东开村也因此陷入了整村贫困。如今,东开村打造起枇杷产业示范点,不仅形成了品牌,还让全村19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东开村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东开村是如何从枇杷种植中找到发展之道的?近日,一则东开村举办首届枇杷节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记者也被吸引前往“搞个明白”。

    首届枇杷节+网络直播,东开枇杷着实“火”了一把

    当天,记者赶到东开村时,在一处种植园的开阔地中,首届东开枇杷节已拉开帷幕。虽然下着小雨,但村民们的兴致很高,顾不得打伞,热切地关注着这场村里难得的“盛事”。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名水果专家对村民提供的参赛枇杷进行了评定,并评选出今年的“美果王”和“高产王”。在随后的竞拍环节,“美果王”拍出了5000元高价,“高产王”也被拍出了3000元高价。

    “我家种植的果子能被选为‘美果王’让我十分高兴,这不仅说明我的果子种得越来越好,也说明我们村彻底告别了以前‘品质差’的历史。”东开村村长唐孝成笑眯眯地说,他种了20亩枇杷,精品果和新品种占的比重很大,未来想走精品路线。

    “我种了近30亩枇杷,每棵树的产量都能达到60斤以上,今年应该能收获6万斤左右的枇杷,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今年收入最少能达到四十万元。”“高产王”得主邓雪辉告诉记者。

    枇杷节的热闹氛围还没散去,另外一片枇杷园里,一场网络带货直播活动已渐入高潮。

    “东开枇杷味美香甜、果肉丰厚、汁水浓郁、质量上乘,有非常好的润肺、止咳等功效。而且东开村的环境和土壤特别有利于枇杷生长,果实个大、皮薄,欢迎大家下单品尝。”雁山区副区长莫运珍化身主播,携手京东平台,为东开枇杷进行直播带货。

    据悉,当天直播关注人数达63万,销售枇杷14328斤,销售金额258602元。

    “我们东开枇杷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很高的辨识度,不少客户都会指定或者优先考虑我们的果子,我们村也打出了‘枇杷村’的名声,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发展下去,一定能够让我们的枇杷‘火’起来。”看到线上订单源源不断,唐孝成高兴得合不拢嘴。而在这之前,他曾经当过两年的贫困户。

    打造示范点,村民把枇杷种植变为产业发展

    “我们村虽然有百年的枇杷种植历史,但是过去种植枇杷更多的是大家各自种自己的,而且种下去就不管了,所以产量不高,品质也参差不齐,一直很难卖出好价钱。”村民杨喜林说,他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又没有什么产业,所以家庭比较贫困,2014年他开始种植枇杷,但很长时间都没有起色。

    后来,杨喜林和几个村民找到镇里的技术员,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会了更新枇杷品种和科学管护。同时,柘木镇政府也加大了东开村枇杷种植示范点建设的扶持力度。2016年,杨喜林成立了农佳枇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41户,其中贫困户18户68人。

    “成立合作社以后,我们对原先的种植方式进行了彻底改革,以合作社为整体,统一管理,统一购买肥料,然后邀请区、镇的技术专家到我们合作社进行培训。当年,我就凭借3亩枇杷实现了脱贫,而且合作社的大多数村民的种植事业也都开始顺利起来。”杨喜林说,下一步,合作社还计划打造电商销售平台,做到统一销售。

    “合作社成立以后我就加入了,以前我们种枇杷就跟种地一样,现在不同了,大家每天都在搞产业发展,从意识上就变得不同了。”脱贫户李秀亮说。

    不仅如此,此前道路不通,也是限制东开村枇杷产业发展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柘木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降坡修路1.5公里,解决了示范点的道路交通问题。雁山区扶贫办、水电局也支持了2万多元,铺设抽水管道1000多米,解决了枇杷种植示范点的灌溉问题。

    目前,枇杷已成为东开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全村50户人,种植枇杷近千亩,枇杷产业收入500多万元,仅枇杷种植一项每年为村民增收6000元以上,2019年全村1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加强技术支持,为东开村发展枇杷产业提供支撑

    “东开村现在有6个枇杷品种,从最开始的早棕、长虹、解放棕到去年引进的香妃、贵妃,无论是从果的质量还是产量来说,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之所以要引进这么多品种的枇杷,一个是想要东开枇杷的种类更丰富,另一个就是每种枇杷的成熟期不同,我们可以错开枇杷的成熟收获期,从而让村民获得良好的收益。”柘木镇副镇长梁益专介绍说。

    记者放眼望去,所能看见的枇杷树都做了套袋处理,村民正在用剪刀小心翼翼地采摘。

    “我今年快60岁了,在村里种了一辈子枇杷也没见到过这么多品种,而且现在政府给我们的技术培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技术,所以每次培训我都第一个到。”村民李有贵说。

    “目前东开村枇杷种植户逐年增加,区、镇两级农业部门一直在加强技术服务,我们每年都会到村子里开展大大小小十几次培训。”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下乡指导村民“矮化”枇杷树的柘木镇农服中心技术员李树送,他告诉记者,枇杷种植其实有很多门道,不仅要科学嫁接、施肥,还要适时矮化树木,一方面利于村民采摘,另一方面也能让枇杷果均匀生长。

    “就拿矮化和嫁接来说,在对枇杷树进行矮化的时候,你要知道原生枝要从哪里裁断,新品种的嫁接要在哪里‘操刀’才合适,这些我们都进行了细致的培训。”李树送说。

    “我以前一直在工地打工,近几年父母身体不好,我才回到老家照顾他们。因为家里人口多,家庭一直比较贫困。这两年我学会了枇杷种植,家里一共种了十几亩枇杷,每年收入都能达到十万元左右,不仅实现了脱贫,还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1991年出生的李付军说,现在他打算一直留在家里搞种植,下一步,他还想专门去学习嫁接和果树管理的技术,争取扩大种植范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