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瑜 疫情就是命令,因工作需要,我被临时借调到防疫指挥部工作。门口测过体温,进入5楼的一间大办公室,面对10台电脑,同事们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之中。我的位置在靠窗的一隅,窗外阳光明媚,但桌上有盆黄叶丛生的绿萝,显然是受了紫外线消毒的重创,它仿佛在提醒我们,春光虽好,形势却依旧严峻,一刻也不能松懈。 我的任务是每天统计隔离观察点的卫生消毒,隔离点人员增加、解除、移诊等情况,不算复杂,但不可或缺,因为它是我们这个战疫“小心脏”中的重要一环。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既要靠前线“冲锋陷阵”,也要靠后方“运筹帷幄”。来了两天我发现,我们这个不大的指挥部,俨然就是一颗战疫场上的“小心脏”。首先要有“通信员”。在这里,电话此起彼伏,QQ、微信头像不停闪烁,所有指挥部与卡口、街道、社区、疾控中心的工作对接,都在现代通信手段中严丝合缝地完成。经过卡口排查、社区排查、医院发热门诊等层层摸排,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涉及人员,会通过平台录入系统和跟踪管理,第一时间进入定点隔离点或居家隔离。 接下来是“管理员”和“监督员”。隔离点位的考勤、消毒等情况,纳入各类报表统计。每一个新增或解除对象,都要经过“监督员”的严格把关审核,不放过一点异常情况。枯燥的数字,在一个个平凡的暖心之举下变得鲜活。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人手不足,工作人员化身为外卖哥、快递员、服务生、清洁工、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角色,尽自己所能温暖着工作对象敏感的心灵。 于是,你看到我们的“侦察员”与“疏导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一次密切接触者排摸调查中,指挥部发现确诊患者的同车厢某男士中途与妻子调换了座位,为保险起见,工作人员通知了夫妇二人均需进隔离点观察。而在隔离观察点的妻子,因为心理焦虑,不管深夜还是凌晨,都会不停打专线电话反映诉求。对此,24小时值班的工作人员耐心进行解释,缓解其情绪压力,最终该女士经过疏导,情绪趋于平静。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正常的上班节奏早已打破,办公室只有战时状态下的一种庄严。家有高三学子的顾大姐,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做报表统计的常姑娘,面对着各种数据,往往忘记了面前的饭碗。为解除隔离人员时间反复核对,乃至夜不能寐的毛姐;还有面对群众反映细致回复的小陶、小朱……政策的上传下达,情况的精准无误,人员的接收管理,每一处细节、每一道程序,都通过指挥部的每位成员,不断将“血液”输送到更多的经脉和血管内,让这颗澎湃的“小心脏”不停跳动,凝聚起一股战无不胜的强大源泉。 加缪在《鼠疫》中写道,“一个人能在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所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在直面疫情的前方指挥部里,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艰难挑战,但我更相信,疫情终将失去它的狰狞,化作一缕青烟,而青烟后面,是在乌云散尽后的明媚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