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乾一:当好社岭村脱贫“引路人”

 

    张乾一(右)和村民展示晾晒的吊瓜籽。记者刘健 摄

    2019年夏天,张乾一现场指导学生拍摄吊瓜,打造社岭村“一村一品”。(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刘健

    “去帮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我回报国家培养自己最好的机会!”广西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干部张乾一说。2018年2月,新婚中的张乾一,在大喜第二天就接到了广西师范大学派驻去资源县中峰镇社岭村做第一书记的通知,面对妻子的不舍,他多次做妻子的思想工作,最后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并在贫困村掀起了一股“电商”热潮。社岭村是资源县“十三五”第四类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79人。到2019年,社岭村贫困发生率从13%降至0.51%,顺利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目标。

    新婚不久,他便整装出发去“扶贫”

    2018年2月4日,张乾一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和妻子两个人对即将开始的新婚生活充满憧憬。但就在新婚第二天,广西师范大学决定派他到资源县中峰镇社岭村做第一书记,这个突如其来的“通知”打乱了张乾一脑海中无数的计划。

    “当时我挺乱的,一直以来,我多次想过去为那些‘素不相识’的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另一方面,我真的很心疼我老婆。”张乾一动容地说,接到这个通知那一刻,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向自己的新婚妻子提起“分别”这个词。

    “哪有人在刚结婚就要离开的啊,而且这一去就要好几年!”张乾一的妻子李雪君说。她看到丈夫纠结再三,最后却告诉自己要去很远的地方扶贫,特别不理解,也生了很多天闷气。

    “后来乾一不断跟我聊天,他告诉我山里可能有很多人需要他的帮助,也许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做一些事,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是他从来不敢说出口的‘愿望’。”李雪君说,看到丈夫神情里透露出来的坚毅和希望,她再一次被打动了。

    得到妻子的支持和理解后,张乾一没有多耽搁,他收拾好了简单的行装,便坐上了前往资源县的班车。

    “在路上我想得挺多,最初纯粹的热情劲也在颠簸的路途中慢慢消逝了,我开始冷静地去想,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事情。”张乾一说,经过多次转车以后,他到达了中峰镇社岭村,但这时候,他却开始有点手足无措。

    社岭村地处偏远,辖区有7.2万亩土地,但村民居住得比较分散,从村委会到最远的村民小组有27公里。为了做到心里有底,张乾一遍访了社岭现辖的四个片区83户贫困户、200多户农户,清理归档了数千份数据材料,重新统计汇总了村情基本信息数据。

    “资源气温比较低,晚上普遍都要盖被子。我在走访贫困户的时候,发现有一户家庭丈夫是盲人,妻子也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到他们家以后,他问我能不能给他们一床棉被。说实话,我一下子就被触动到了。”张乾一说,他立即自掏腰包,托人从镇上带了两床棉被给他们。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握住两位老人的手时,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以后社岭村就是我的家,我会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我的工作。”张乾一对他们说。

    灵活运用“高校”资源,为贫困山区打造“特色”农产品

    “我到村里以后,总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避免‘小打小闹’的局限,真正使上力气。”张乾一说,他一直想为村里找到一个产业,能让更多村民参与,同时起到良性发展的作用。为此,他不断了解村里的情况,也主动去学习一些产业发展方面的知识。

    根据社岭村长期以来“山林多、耕地少、气温低”的地域环境特点,张乾一经过认真分析后,把目光放在了耐低温且经济价值高、生产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的吊瓜身上。

    “吊瓜籽营养丰富,而且种植投入少,在村子里已经有不少人种植,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最初,村民自己种植吊瓜,但是没有形成品牌,而且也谈不上‘销路’,根本体现不出经济作物的价值。”张乾一说,有了这个思路以后,他积极主动对接学校,依托创新创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后盾单位“1+1”联建帮扶为载体,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实践活动契机,将大学生人力资源引入贫困村,谋求以电商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

    “得到学校的支持以后,我就带了一批学生到村里,然后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吊瓜籽其实有很多功效、用途,而在以前,村民对吊瓜籽的价值知之甚少。”张乾一说,那几个月里,他和学生们一道拍摄吊瓜的种植、生长,以及后期的管护和成品制作,并将吊瓜等农产品与当地的文化、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录制的宣传片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当时就有企业提出免费对产品设计包装。

    采访中,张乾一告诉记者,自己的初衷是想利用大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搭建大学生电商扶贫工作站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做一次社会调研。其间,他多方筹集了2万元的资金,挖掘社岭村吊瓜产品的特色优势,搭建了广西师范大学助力贫困村电商平台,与吊瓜等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直接对接。通过产品包装设计,进一步拓展了销路,凸显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其实我们当时工作的环境还是很辛苦的。记得有一天停水停电,我和学生们就煮了一大盆泡面,就着豆腐乳吃,学生们还互相鼓励和打气。我听到一个学生哭着打电话给家里人,告诉他们自己在这里的见识和成长。”张乾一苦笑着说,在社岭村断水断电是常事,他自己也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已经坦然面对了。

    出生在山西太原的张乾一是个地道北方小伙,经过一年多的驻村,他和村民的交流也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变成了当地土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社岭村送给他的“礼物”。

    搭建“育才商店”,帮助村民把“特产”远销全国

    “以前我家的吊瓜籽只能卖到12元一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信心种植了,后来通过张书记建立的平台,吊瓜籽的价格卖到了30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社岭村村民老罗说,而且经过包装的吊瓜籽从“土货”变成了有档次,也更能让人接受的商品了。

    “学生们回学校以后,我们继续升级了平台,搭建了一家名为‘育才商店’的电商平台,专门出售村民的农产品。”张乾一说,平台搭建以后,他们还是根据原先的思路进行宣传,后来陆陆续续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订单,甚至供不应求。

    在了解到有贫困户养殖的黑鸡销售有困难以后,张乾一立即把“黑鸡”信息放上了平台,没过多久,贫困户老戴家养殖的37只鸡销售一空,获得了近4500元的收入,彻底解决了他的“心病”。

    “看着平台运行越来越成熟,村民们也渐渐熟悉了这种模式。我觉得‘新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村民们的思维先‘富’了起来,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发展’。”张乾一说,经过实践以后,他觉得自己这个“引路人”找对了方向。

    在张乾一的带领下,2018年10月,桂林市扶贫绩效考核组对社岭村进行了预验收检查,同年12月,自治区脱贫验收组对社岭村进行了“四合一”验收检查;2019年3月,第三方评估组对社岭村进行了脱贫验收。至此,社岭村贫困发生率从13%将至0.51%,顺利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目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